房天下 >资讯中心 > 楼市快讯 > 正文

银行信贷质押再贷款动力不足

证券市场周刊  2015-10-20 15:28

[摘要] 本刊特约作者 刘链/文

本刊特约作者 刘链/文

近日,有两则消息搅动市场情绪,一是央行[微博]发布公告称,在前期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9省(市)进一步推广试点;二是媒体报道称,标普(Stadard&Poor's)下调中国银行业评级展望及民生银行评级展望,由原先的稳定调整至负面,同时将该银行的大中华区信用评级体系长期评级从“cnA”下调至“cnA-”,此举引发市场及投资者对银行股走势的担忧。

实际上,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在2015以来多次降息的大背景下,银行资产质量的压力有增无减,多数机构预计2015年银行净利润将呈现逐季下行的趋势,三季报上市银行净利润预期增速仅为2.2%,基本与中报持平,2015年全年净利润增速预期为2.1%,而此前的预测为3.3%。

上半年,银行息差及手续费收入受资金市场宽松及资本市场牛市的影响获得了超预期的发展,进入下半年,上述利好情形发生逆转,预计息差收入和手续费收入的增长都会承受较大的压力。相对而言,降准及流动性的持续宽松或可部分抵消存贷利差下行的负面影响,但恐怕也是杯水车薪。

此外,持续压制银行利润增速的资产质量问题短期也难有缓解;不过,相比中报及年报,虽然三季度并不是银行大幅计提拨备的节点信贷成本环比或有季节性小幅回落,但仍无法阻挡银行净利润增速的回落。总体来看,除了城商行整体利润增长较快以外,股份制银行均维持在个位数增长,大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基本是零增长。而且,若经济延续疲弱局面,则2016年大银行净利润增速或将面临负增长压力。

信贷质押再贷款要看实效

信贷质押再贷款指的是商业银行将信贷资产作为质押物向央行贷款获取流动性的一种方式,其操作流程一般为:商业银行将合格企业的信贷资产打包向央行申请备案→央行按照内部评级对申请再贷款的银行和信贷资产进行评级→央行按一定标准确定质押率→央行向银行发放再贷款资金。央行对于信贷资产质押物的评级主要参考《人民银行[微博]内部评级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了商业银行贷款企业的评级,再贷款额度由评级确定,可能对部分行业如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资产质押将会被限制,而符合政策导向的行业和企业可能会获得更高的再贷款额度。

据了解,信贷质押再贷款于2014年先行在山东和广东两省进行内部评级试点,目前,试点地区已经初步建立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基本制度、操作规程和央行内部评级数据库,从期初试点规模来看,2014年山东省和广东省的试点额度分别为9亿元和17亿元左右,期初规模有限,主要目的仍以建立基本制度的试验为主。此次试点地区的扩大,表明该制度已基本成熟,未来将成为央行新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

近年来,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上层出不穷,从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抵押补充贷款(PSL)。从这些操作工具的性质来看,基本都是通过商业银行向央行提供一定质押品而换取流动性,而合格的抵押品多为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风险较低的金融资产。

而此次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横空出世,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银行的抵押品范围,将信贷资产作为从央行获得再贷款的合格抵押品,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中小金融机构从央行获得再贷款的合格抵押品的资产范围。央行此举旨在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定向调控的能力,通过调节抵押品准入标准、质押率和再贷款额度,使通过再贷款投放的资金更能够贴近央行的政策意图,也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次,从央行在公告中特别提到需要引导再贷款资金扩大“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可见一斑。

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丰富了银行流动性管理工具,有利于银行间市场的利率稳定,对资金和债券市场的正面作用更为直接。从资金成本来看,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资金成本应该更接近目前PSL的利率水平,从而为银行提供一个全新的廉价资金渠道,这对有效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进而降低贷款利率会有较大的帮助,终达到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尤其是特定领域的资金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终目的。长期而言,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直接改善资金市场利率,进一步降低企业和社会融资成本,从而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此次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扩容至11个省市,包括北京、上海、江苏等国内经济发达地区都在位列其中,在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外增加了一条盘活存量信贷资产的途径。从长期来看,银行存量资产的流动性大大提升,有助于资产使用效率的改善,但考虑到目前货币环境整体宽松,银行流动性水平充裕,制约银行信贷投放的主要因素是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不足以及合意基础资产的缺失。

借鉴此前定向降准以及2015年以来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情况,2015年新发行信贷证券化产品规模为2500亿元,为2015年批准新增试点规模的一半,平安证券[微博]认为,银行质押优质信贷资产获取再贷款的动机并不强,整体影响较为有限;从局部来看,对于银行小微企业资产质量的改善有所助益,但实际效果有待观察。

信贷需求恢复是关键

根据莫尼塔近期的调研,在8月底央行降息后,部分银行维持了原有的利率上浮幅度,部分银行则提高了上浮幅度,但终利率水平仍低于降息前。整体来看,虽然企业的财务成本有所下降,但少数实力较强的企业却选择了提前清还贷款。在经济环境未见好转,企业经营仍然困难,银行明显感觉到不良和压力累积的前提下,基准利率下降导致的企业贷款意愿有所增强,恐怕只是昙花一现。

从莫尼塔调研的反馈来看,由于8月底央行调低了基准利率,企业方面的贷款积极性有所提高,这表现在9月份的信贷规模略有增加。不过,银行方面依然维持着较为严格的审核标准,一些银行表示,由于经济环境仍属弱势,对四季度的形势不会有太大的期望,整体信贷需求减少的大趋势并未改变。在基建和房地产方面,虽然管理层出台了一些刺激措施,但从银行层面看,并未感到有明显的发力,对于“稳增长”的预期并不乐观。

此次调研还发现,部分此前不做按揭贷款的城商行开始涉足房贷领域,一方面是为了在整体需求不济的环境下增加放贷品种;另一方面也缘于个贷需求的增加。而9月份,个贷并没有延续此前的增势,持观望态度的买房者增多。

对银行来说,当前面临的大问题当属现象的愈演愈烈和不良率的增加。尽管目前尚未大量爆出案例,但银行方面明显感觉到压力的持续累积和增加。尽管国家政策支持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对于银行而言,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价格通常较好,但由于经济环境及企业自身经营等多方面的原因,不良和多集中在中小企业,使得银行对小企业的支持逐渐力不从心。为了避免坏账的持续增加,银行倾向于只向民企中的龙头企业放贷。

因此,短期内银行不良贷款压力仍将持续,因年初至今需求不振导致企业盈利持续疲软,实体经济软弱的基础无法支撑银行业良好的资产质量。

高华证券对1780家非金融企业新的利息保障倍数(EBITDA)分析显示,受销售走软的影响,2015年上半年和二季度的隐含不良率分别为9.8%和9.5%,同比分别上升了1.6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尽管原材料成本和融资成本双双走低,但2015年上半年EBITDA同比小幅下滑了20%至6.5倍。上半年的隐含不良率较一季度略有改善,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开发商销售企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前7个月40万余家工业企业的EBITDA均值继续降至4.91倍,同比下降32%;销售增速疲软是EBITDA下滑的主要原因,它抵消了毛利率企稳和融资成本温和下降的正面作用,而经营杠杆降低导致7月份EBITDA 同比下降7.1%;与此同时,亏损企业的经营亏损同比增速小幅加速。二季度和7月份企业盈利所呈现出的疲软走势(尽管未见进一步严重恶化),表明大型和小型银行均面临持续的不良贷款压力。

在这样悲观的预期下,银行业不良贷款周期可能会长期持续,该周期究竟是温和还是猛烈,取决于政府能否出台行之有效的需求促进政策。高华证券基于低、中、高速销售收入增长(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2%、6%)的情景分析显示,到2019年上半年,上市企业的隐含不良率可能分别为19.6%、11.5%、8.4%(2015年上半年为9.8%)。在需求温和增长的情景下,银行的不良贷款生成率可能保持在100-200个基点,拨备前营业利润可以充分吸收。但问题是,如果销售进一步下滑,银行则可能面临现有的潜在坏账以及新产生的不良负担双重压力。2015年前8个月,银行消费贷款在整体信贷中的占比提高,这或许可以看做是银行业2015年以来在经营上的一个亮点,但是,在放松货币政策的同时,政府还需推出更多需求促进政策来提高企业销售以及对经营杠杆进行再平衡。

虽然目前银行的隐含不良资产率(不良资产/风险加权资产)已经计入了4%-6%潜在不良率,同时也表明清算价值受到影响的风险有限,但投资者担心的是,如果不良生成率高企,银行股或将面临再融资风险。根据高华证券的估算, 在保证满足低资本充足率的情况下,2016年银行H股、A股至多可吸收10.1%和9%的不良资产率。

实体经济向好是支撑

于是,当我们看到标普近日宣布,将中国民生银行的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至负面,以反映中国经济信用风险上升的新闻时,也不会感到特别惊讶。标普确认民生银行长期“BBB”和短期“A-2”的发债人信用评级;同时,它还将民生银行的大中华区信用评级体系长期评级从“cnA”下调至“cnA-”,以反映评级展望调整。

标普认为,中国经济体的信用风险可能会加剧,体现为在中国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快速上升的信贷损失,以及依旧显著的信贷增速上。尽管由于投资信心受挫,“影子银行”风险规避情绪上升,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重组计划,中国信贷增长较之前放缓,但它预计未来两年内,中国银行业对非金融与非公共部门的信贷风险敞口规模,会有三分之一的概率超过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0%。上述地方政府债务重组计划指以省级政府所发行债券置换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

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此次被标普下调评级的对象仅仅是民生银行,而没有牵涉到其他银行的评级变化。此外,此次下调的并不是民生银行的主体评级,而是对民生银行的“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以及大中华区信用评级体系长期评级从“cnA”下调至“cnA-”,其他银行暂时并未有评级调整。其实,近相应评级有下调的中国大陆金融机构主要涉及到的是券商,如中信证券海通证券

现在的问题是,此次评级下调为何仅仅是民生银行,其他银行是否会步其后尘呢?

标普对下调民生评级的原因的解释,主要是其自身“一般的资本水平”以及近期对中国银行业的经济风险评估的下调。需要说明的是,标普对银行业的评估由经济风险趋势评估(Ecoomic risk factor)和银行风险趋势评估(Bank risk factor)两个部分组成,前者主要反映的是对国家经济宏观状况的评估情况。平安证券判断,这次调整民生银行评级是由于其较低的资本水平,同时,更主要的是对经济下行趋势下民营股权银行的潜在风险暴露的担忧。标普明确表示,中国经济风险的负面趋势不会影响中国其他银行的评级,这是因为来自中国政府或母公司的强大支持,足以抵消这些银行个体信用状况所面临的压力。对于那些资本缓冲余地显著的银行而言,预计其个体信用状况评估将不受经济风险上升的影响。

具体而言,债务置换,以及政府采取的其他举措,应有助于降低中国经济体内一些高风险部门的财务杠杆。但至少在未来两年内,银行业的信贷损失仍可能攀升。除了来自出口、批发和采矿行业中小企业的信贷损失居高不下以外,对大型制造企业的信贷敞口,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可能导致信贷损失进一步增加。尽管中国政府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但中国企业的财务状况仍在恶化。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银行业国家风险评估框架下,中国经济风险的负面趋势可能导致银行评级基准下调。从风险调整后的角度看,还可能削弱所有在中国经营的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

不过,市场对此次标普下调银行评级也不必过于悲观,它更多程度上是对未来银行经营形势的一种预期,尽管当前银行业仍面临着较大的内外部经营压力,但归根结底,实体经济的发展仍是左右银行价值的主要因素。

7月初,南京银行评级被标普下调导致后三个交易日股价大幅下挫近30%,因此,投资者关注此次调整是否也会引起相应的连锁反应。平安证券认为,这一事件引爆银行股连锁反应的概率较小。

目前的银行估值环境、大盘的系统性下跌风险与当时南京银行所处的位置不可同日而语。同时,此次下调主要是由于宏观经济面展望的负面因素,虽然银行不良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承受较大的压力,但目前还不至于伤及净资产,银行股股价再往下大幅下探的概率较低。实际上,实体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仍是决定银行板块估值的重要因素。新公布的9月财新PMI再创新低,显示经济复苏的前景仍不明朗,在银行资产质量压力依然较大的情况下,未来的发展趋势仍有待观察。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房天下太原特价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