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 知识 > 正文

太原城市群的范围和发展概况

房天下综合整理  2013-07-18 13:54

[摘要] 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包括了太原市市域全部,阳泉市域全部,晋中市的榆次区、寿阳县、太谷县、平遥县、祁县、介休市,忻州市的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县、静乐县,吕梁市的交城县、文水县、孝义市和汾阳市,面积3.1万平方公里,圈内人口965.8万人。



山西若要在中部“诸侯经济”中崛起,需打造中部地区发展的“北引擎”。这一“引擎”便是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包括了太原市市域全部,阳泉市域全部,晋中市的榆次区、寿阳县、太谷县、平遥县、祁县、介休市,忻州市的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县、静乐县,吕梁市的交城县、文水县、孝义市和汾阳市,面积3.1万平方公里,圈内人口965.8万人。

该区域规划类似清朝时期太原府和汾州府,地处太原盆地范围内,有广泛的天然联系;文化上,民俗风情非常相似;经济上,产业互补性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地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一经济圈’。

太原都市圈的总体结构为“一个核心、两个圈层、指状发展轴”的空间形态。

一个核心由太原市区和晋中市的榆次区构成,其范围包括太原市六区和榆次区,总面积2860平方公里。发展以现代化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聚集商业、物流业、办公职能。

两个圈层分别是内圈层(紧密圈层)与外圈层(松散圈层)。

内圈层(紧密圈层)范围包括核心城市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约50公里地域内的城市、城镇和区域,主要包括太原市行政辖区内的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晋中市的太谷、祁县的西部和北部以及吕梁交城县东部的局部地域。将发展成为工业生产区、都市农业区和都市功能外延区。

外圈层(松散圈层)范围包括阳泉市、忻州市两个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原平、汾阳、介休、孝义4个县级市和若干县城。规划外圈层除了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煤、焦、电等产业外,还将作为都市圈核心区和内圈层现有的煤焦产业的疏散地,承担都市圈“能源基地”的生产和运输职能。

指状发展轴的意思是以太原市中心区为出发点,在都市圈内共规划建设5条以高速公路为城镇发展轴的交通走廊,成为由内向外辐射和由外向内集聚的发展通道。

太原都市圈就圈内产业布局作了详细规划。核心区以第三产业和都市型工业为主。内圈层(紧密圈层)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地方特色加工业与城郊农业、生态农业发展为主。外圈层(松散圈层)以资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太原都市圈的发展目标是,强化核心城市太原市的主导地位,加快都市圈内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整体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完善都市圈和城镇体系结构,将太原都市圈建成国内经济社会发达的区域之一。“太原经济圈”本身是一个突破行政区划实现跨区域的联合体,但这种打破不是在完全意义上的打破,相反,太原市作为省会城市仍需要依托原有行政区划所形成的城市系统来构筑其紧密层、支柱体。

“太原经济圈”战略核心是以太原为中心,通过产业园区化、基地化增强城市整体经济实力,强化经济辐射带功能,以晋中榆次为次中心,构建南达平遥、介休、祁县,西至汾阳、文水、孝义、交城,东到阳泉、盂县,北联忻州、原平、定襄等市县区共同组成充满活力的经济圈,进而提升全省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全省经济增长极,发挥区域间承东启西的独特优势。

为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的建设路径做出了布局。首先是举全省之力加快太原发展、强化太原的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太原“八个功能区”建设,做大做强十大产业板块,把太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大都市。其次,加快太榆一体化步伐,实现二者规划、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一体化,使之成为太原经济圈发展的“龙头”和带动太原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圈层;第三,以太原市区为核心,以汾河为主轴,加快构建“结构有序、 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太原城市群体系;四是构建功能科学合理的特色经济区,即:太榆新型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经济区、太钢不锈钢和新材料经济区,并州新型煤化工经济区和晋商国际文化生态旅游经济区。



 



太原经济圈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太原市中心城市的聚散作用牞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把太原打造成为黄河中游经济区域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物流的核心城市

太原市作为“太原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其最基本功能是对所辐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能量与要素进行高效、有序、合理的集聚与扩散,使太原市的社会经济活动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也就是讲,太原市应以其固有的行政资源优势,整合圈内经济优势,实施经济圈战略,在自觉融入经济圈的同时,增强圈内资源配置功能,重点进行产业布局规划,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功能定位,实施基地化、园区化,渗透和带动圈内经济发展,从而成为真正具有支柱性、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经济强市。

这也决定了太原市本身必须具有开放性、服务性和创新性。必须从强化太原市的基本功能入手,使之圈内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功能管理一体化、土地利用一体化、生态保护一体化。同时形成城市的集合,改善有利于聚散功能发挥作用的外在环境和传导机制,加强黄河中游经济区的联系与协调,优化直接体现聚散功能的产业载体,有效地推动太原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圈的发展。

通过城市聚散,太原市可以获得一个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以和经济圈内各市县区形成统一完整的区域一体化市场,进而有力地推动黄河中游经济区域快速发展。

充分发挥太原市中心城市的多中心作用,延伸多中心城市功能,把太原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强辐射、高效益的现代区域多中心城市

充分发挥现代互联网作用,建立太原城市网络,放大城市功能,把太原经济圈建设成为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较发达经济带

城市网络是由各种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大中小城市所组成的。它们之间具有地域经济技术的联系。太原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就是以太原市与周边的市县区的联系为纽带,形成以太原为核心的经济圈。因此,以太原网络为依托,完善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圈内各中小城市功能,是加快经济圈发展的基本原则。

太原城市功能不仅反映在圈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而且通过经济圈内各成员的有机组合,共同构成具有各自优势,相互补充,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及多层次、纵横交错的经济圈网络体系。



 



太原都市圈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集团化特别是大都市圈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各区域通过以资源共享、利益共赢为特点的区域协作追求的规模效益。在此过程中,大都市圈逐渐兴起,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长三角大都市圈、珠三角大都市圈等已成为领跑我国经济的先锋队,与国内其它省份相比,山西经济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都市圈作用不突出。

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把太原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大都市,是充分发挥太原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是充分发挥山西在中部崛起和承东启西中重要支撑作用的重大战略,是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太原都市圈发展战略构想

(一)太原都市圈的基本情况。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和《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的战略部署,结合太原都市圈内各县(市、区) 的资源票赋和产业基础,将太原都市圈划分为太原都市区(核心层)和太原都市圈(辐射层) 两个圈层,涉及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五市的市域范围。

太原都市区(核心层):包括太原市六城区(小店、迎泽、杏花岭、尖草坪、万柏林、晋源)、晋中市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和古交市 11个县(市、区)。截至 2009 年底,都市区总人口405.83 万,占全省11.8 %,其中城镇人口84.41万,占全省的20.8 %;国土面积 8299 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3%;耕地面积1652.5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1%;地区生产总值1667.5亿元,占全省的22.6 %;财政总收入295.62 亿元,占全省的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4.72亿元,占全省的1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0.38亿元,占全省的 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82亿元,占全省的27.4%。粗钢产量占全省的31.8%;水泥产量占全省的22.6 %;钢材产量占全省的36.6%。

太原都市圈(辐射层):包括太原市六城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忻州市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阳泉市城区、矿区、郊区、盂县、平定县;晋中市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介休市、寿阳县、灵石县;吕梁市离石区、柳林县、中阳县、交城县、文水县、汾阳市、孝义市共32个县(市、区)。截至2009 年底,太原都市圈总人口1075.77万,占全省31.4%,其中城镇人口636.61万,占全省的40.4%;国土面积34439.1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2.1%;耕地面积8889.38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1.9%;地区生产总值3150.25亿元,占全省的42.8%;财政总收入618.38亿元,占全省的4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7.19亿元,占全省的3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34.10亿元,占全省的3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5.01亿元,占全省的47.2%。

(二)太原都市圈发展定位

坚持把太原都市圈放在、中部崛起、黄河金三角试验区和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中来谋划和审视,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的优势,依托京津冀经济圈和黄河中游经济区,加快产业转型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增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太原都市圈建设成国家新能源建设服务中心、世界不锈钢和镁合金深加工基地、煤机生产基地;华北和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散中心;中部崛起新的增长极和开放程度高、发展活力足、核心竞争力强的城市群之一;全省经济、文化、政治和科技创新中心,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

(三)太原都市圈发展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统筹考虑太原都市圈内产业发展、环境承载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加快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发展和资源型经济全面转型,着力构筑多元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快速发展、都市圈各城市协作共赢的新格局,把太原都市圈建设成具有意义的重,点开发区域。

都市区(核心层)到 2015 年,总人口达到440万人, 城镇人口达到38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6%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00 亿元(年均增长16%),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 25%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18%),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20%以上。到2020年,总人口达到48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44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92%左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00亿元(年均增长18%),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长20%),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25%左右。

都市圈(辐射层)到2015年,总人口达到1160万人, 城镇人口达到8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6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45%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1400亿元 (年均增长17%左右),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40%左右。到 2020 年,总人口达到1 24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93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500亿元 (年均增长17%左右),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0%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3300亿元(年均增长19%左右),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45%左右。



 



二、当前太原都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十一五”以来,太原所辖6城区3县1市(县级),逐步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经济实力在调整转型中不断壮大。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893.16亿元快速增加到 2009 年的 1545.24 亿元,且第三产业比例达到 55 %左右;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56.95亿元增加到 2009年的 280.1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6107元增加到2009年的44319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5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567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6%。

这些年来,大批的企业、集团落户太原,并迅速成为乃至全球的产业生产基地。如:太钢300万吨不锈钢生产能力形成,成为全球的不锈钢企业;富士康镁合金加工项目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的镁合金零部件生产基地;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被工信部确定为首批“装备制造(能源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码港成为动漫创作基地之一;罗克佳华公司成为重要的物联网应用龙头企业等等,这些企业为太原市的转型跨越发展注入巨大活力。

(二)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十一五”前四年,太原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562.52亿元,年均增长15.56%,相继建成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28亿元,对城市快速路—滨河东西路进行了延伸,对南内环桥、漪汾桥、柴村桥进行了拓宽改造,新建了南中环桥、祥云桥等基础设施,制约太原东西联络的交通“瓶颈”彻底解决;投资5.8亿元对城市“断头儿路”进行了彻底改造,投资14.9亿元,完成了太原武宿国际机场的改扩建工程;“十一五”前四年全市新增公路里程2925公里;新增城市公交车263辆,到2009年达到1878辆,燃气普及率达到98.3%。总之,“十一五”期间太原市综合交通体系日趋完善,电力、通信、市政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高铁和高速公路快速发展,在联结我国东西部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现。

(三)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汾河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太原西山地区综合整治、国道林带扩建、高速公路通道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关停淘汰落后产能和高污染企业力度,太原市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2009年太原市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6天,森林覆盖率达到27.6%、新增城市绿化覆盖面积526公顷,达到207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77%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94.8%,比2005年提高了14.8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太原市人居环境大大改善, 2010 年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三、加快推进太原都市圈发展的战略重点

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和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大战略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尽快把太原都市圈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以把太原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大都市和太原榆次同城化为总抓手,在全面做强太原都市区的同时,有效辐射带动阳泉、忻州、吕梁三市加快发展,努力构建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阳泉、忻定原、离柳中为三个区域次中心的城镇空间格局。

同时,依托太原盆地西部清徐、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介休工业城镇带,东部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旅游城镇带和中部汾河生态带,根据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享赋和产业基础,加快构建七大优势突出、功能互补、集群发展、区域循环的特色经济区,最终形成“一核一圈七区三带三个副中心”的太原都市圈发展格局,有效带动太原都市圈5市的一体化快速发展,真正成为带动全省、乃至黄河中游地区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增长高地。

(一)把太原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大都市

中心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从根本上规定着区域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和水平。加快太原都市圈建设,必须举全省之力加快太原发展、强化太原的中心城市地位,大力推进产业聚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太原对整个都市圈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加快“八个功能区”建设。太原市根据各县 (市、区)的产业基础、资源状况和区位条件,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界限,提出了建设“八个功能区”的构想,即汾东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区、西山创意产业文化旅游区、城东现代物流示范区、古交新型煤化工及以工补农示范区、北部不锈钢生态工业区、娄烦生态旅游经济区、清徐汾河高效观光农业区、阳曲新型工业承接区。

目前,“八个功能区”建设框架已基本形成,成效初步显现。“十二五”期间,要依托“八个功能区”重点布局一批能有效带动都市圈发展的“高端”和“新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各功能区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产业,抓好产业的配套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建立各城市间以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合作分工关系,带动太原都市圈快速发展。

第二,做大做强十大产业板块。坚持把构建十大产业板块作为太原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依托山西焦煤、华润等大型骨干企业,立足于石油替代,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做强煤化工产业;依托太重煤机、山西煤机等龙头企业,形成集采煤、掘进、输煤、井下基础配件为一体的煤机设备产业链,做强煤机装备产业;依托智奇、晋机、太重和北车集团,做强铁路装备产业;依托太钢和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不断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做强不锈钢深加工产业;依托富士康科技工业园,加大镁铝合金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力度,做强镁铝合金产业;依托罗克佳华公司,突破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做强物联网应用产业;依托山西新天地静脉产业园建设,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做强静脉产业暨环保再利用产业;加快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做强现代物流业;促进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做大做强,引进扶持综合实力强和专业水准高的会展企业,做强文化会展业;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提升清徐汾河观光农业园区发展水平,推进都市农业与旅游、休闲业融合发展,做强旅游、高效观光农业产业。

第三,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都市圈快速形成不可缺少的条件。加快太原都市圈建设,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紧紧抓住国家将太原确定为创新型试点城市的重要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太钢、太重等企业技术中心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加大对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抢占产业链“高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是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基地作用,围绕煤化工、不锈钢深加工、煤机装备等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研发,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三要充分发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健全中介服务体系,为培育和壮大大批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

第四,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作为太原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加快太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关系太原自身的快速发展,更关系到整个都市圈的快速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要按照“有历史感、有生态性、有文化味”的城市建设总要求,以扩容提质为重点,改旧城、保古建、建新区、创精品,进一步加快提高太原城市建设水平、管理层次和文明程度。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道路、桥梁建设改造和太原新片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地铁、轻轨等城际交通建设和滨河东西路向南北延伸,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要进一步加快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大力推进蓝天碧水等生态环保工程,全面开展太原汾河流域生态治理,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要进一步加快文化设施和文化景观恢复重建,提升城市品味和文化影响力。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创新,继续深入推进城乡清洁工程,逐步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重点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二)加快推进太原榆次同城化步伐

加快以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阳曲县、古交市和娄烦县为核心的太原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是有效提升太原都市圈辐射带动力的战略支撑。要以太原榆次同城化作为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的重点,按照规划同筹、制度同构、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教同兴、交通同网、设施同布、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原则,加快这一区域的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不断增强这一区域对太原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力,努力打造太原都市圈发展的“龙头”和核心圈层。

加快实现规划一体化。要加强太原榆次两市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与协调,围绕“十二五”发展目标,统筹考虑两地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统一编制太原榆次城市发展规划,并实现两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统一,科学合理配置两市生产生活要素,实现两市的整体优化发展。

加快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一体化。扩大太原现有环城高速公路框架,完善重要旅游景点与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之间的便捷通道,加强太原榆次两地路网对接,积极推进太原至榆次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快速交通运输体系,增设公交线路,实行出租车运营一体化管理,提高两市公交通勤率。加快推进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实施天然气管道打通工程,加快污水管网对接,进一步完善供电网络,提升供电配套服务能力。加快数字一体化建设,同步完善电信、金融、公共服务领域的同城化建设,实现电话并网管理,金融同城结算。



 



四、当前制约太原都市圈发展的主要因素

太原都市圈概念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经过“十五”、“十一五”努力,太原都市圈的推进力度和建设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与长江三角州大都市圈、珠江三角州大都市圈、环渤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等国内其它都市圈相比,太原都市圈的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 在的影响力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

,体制机制滞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集中的拖累,体制机制滞后成为严重制约太原都市圈发展的重要因素。太原都市圈现行行政体制和财政、税收体制,都具有强烈的行政区划特征,圈内各城市按行政区划实行地方分治,地方和部门局部或短期利益与都市圈整体发展目标矛盾突出,难以实现一体化发展。

第二,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相对较弱。太原作为省会城市,虽然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但相对于武汉、郑州等城市,辐射带动力明显不足。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基层城镇经济辐射力弱

太原都市圈的发展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体制和观念方面的矛盾较多,城镇经济形成了资源开发与初加工工业既是基础,又是主体,辐射力不强,要素聚集力弱的特征,城镇经济结构层次低、功能弱、要素流动量小,面窄、速度慢,制约了城镇经济发展。由于大多数城镇实力较弱和城镇间分工协作欠缺,使太原都市圈尚未完全形成中心城市为核心、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和城市经济区。

第三,城镇体系不完善。太原都市圈城镇体系缺乏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间的过渡城市,大的不大,小的过小,中间层次的城市较少,影响了圈内城市群间的产业关联发展,也不利于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城乡环境生态的改善。同时,圈内资源型城市较为集中,如阳泉、介休、古交等,都是著名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城市功能薄弱,产业链较短,直接影响了城市间的产业互动和一体化发展,进而影响到都市圈的快速发展。

第四,资金投入不足。从一些发展较快的都市圈的经验来看,无不是集全省之力对中心城市进行大规模投入,着力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之后才起步的。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山西 对省会的扶持力度不足,没有安排太原都市圈专项扶持资金,每年省财政支持太原城市建设的资金只有 1 亿元左右。“十一五”前四年,太原累计投入城建资金 287 亿元,创造了城建史上的记录,但与中部五个省会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如 2009 年,武汉、长沙、南昌投入的城建资金就分别达863.6亿元、586亿元和532亿元, 与太原的城建投入形成了很大反差。省里对太原新型工业化的投入也不足,全市工业四年累计完成投资1144.49亿元,与中部其它五个省会城市的差距持续扩大。

第五,建设用地不足。作为中心城市,太原市区的快速发展对构建太原都市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太原活则都市圈活, 太原快则都市圈快,太原强则都市圈强。但是,“十一五”以来,太原发展越来越受到建设用地不足的严重制约。从中部六个省会城市的用地情况来看,太原的国土面积,只有长沙的59.1%,比倒数第二的合肥市还少 59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省里共划拨给太原用地指标 3350 公顷,占全省用地指标的 12.07 %,与省会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不相匹配。由于建设用地严重不足,导致大批好项目难以落地,成为影响太原都市圈产业和人口集聚的问题。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房天下太原特价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