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土地 > 正文

“留”还是“流”:山西土地流转现状调查

山西日报  2011-09-29 17:50

[摘要] 我省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约30万人,目前已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0多万人。也就是说,按照人均土地1.9亩计算,有千万亩左右耕地已经没有专人负责经营,或者说已经不是外出务工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我省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约30万人,目前已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0多万人。也就是说,按照人均土地1.9亩计算,有千万亩左右耕地已经没有专人负责经营,或者说已经不是外出务工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估算,不过用以证明农民与土地日益松散的关系已经足够,起码靠天吃饭,依地而生的生存状态对农民工已经是历史。

统计显示,务工收入占到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左右,土地经营已经退居农民收入构成的次席。但土地之于农民的心理意义并没有多大改变。某种程度上,土地是底线,也是安身立命之所在,土地流转出去还是留在手中,农民不费脑筋思量万万不行。对于龙头企业等土地主要流入方,他们有迫切的土地配置欲望,种种制约却往往不能令其随心所欲。影响土地通过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因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流出和流入双方的利益尚未实现合理分配,一个完备的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

“留”多“流”少,土地流转两头尴尬

截至今年6月底,我省土地流转面积为520万亩,比去年增加40万亩,增长8%;其中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面积为260万亩,占到总流转面积的一半,比去年底增加78万亩,增长43%。全省土地流转处于上升趋势,但总量仍是一个不大的数字,在全省6000万亩耕地总面积中,尚不足一成。

起初,农民间的流转主要是代耕代种,几乎没有成本;之后出现种粮大户等专业化农民,他们租赁农民土地每亩不会超过200元;而现在龙头企业的租地成本平均价格在每亩400元左右,有的甚至已经达到1000元。价格不断上涨,也充分说明土地流转目前还是“卖方”市场,“留”的多,“流”的少。

政府层面,对土地流转的态度很明朗,鼓励和推动。吕梁、忻州、晋中、长治4市和寿阳、清徐等38县(市、区)已经出台明确的指导意见。而且大多地方已经将“空头”的意见变为实打实的奖励措施。

在现有体制机制下,龙头企业配置农民土地则需要运用迂回的方式和付出较高的成本。

按现行法律规定,农民土地只能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而不能入股企业。这就意味着龙头企业要对农民手中的土地进行充分配置,就必须借助合作社作为中介。而且农业本身就是微利行业,一些资产近亿元的龙头企业,年利润往往仅有一两百万元,这与其高投入、高风险、回报周期长的行业特征极不对称。当然,这些现状与我省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也不无关系,要让土地流动起来,做多、做大龙头企业是一个必要条件。

来自农民的阻力则要复杂得多,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恋土情节只是其一,他们更多的顾虑主要来自土地流转之后的生活保障问题。每年农忙季节,城市都要迎来一轮民工荒,这就是农民工没有将土地流转所致。算经济账,回乡所付出的成本可能要远大于土地的收成。即便如此他们也愿意年复一年地这样奔波,因为土地才是他们最后的保障,万万不能舍弃。而且机械化作业的普及也让农民种地变得更为轻松。某种程度上,这也减少了农民土地流出的可能。

另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对土地的预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城郊型农村。动辄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补偿费用,的确令人期许。很多农民担心的并不是土地流转带来的眼前的得失,而是在为未来可能产生回报而举棋不定。

规模经营是市场导向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粮食从之前的“吃不饱”转而变成了“吃不了”。温饱已经不是问题,在市场经济下,效益才是农民关注的重点,所以大量农民放弃耕种选择外出务工。走出去的农民一旦在城市站稳脚跟,特别是新生代的农民工,几无回头种地的可能。而且众多90后农家子弟从一出生就与农活绝缘,名下的土地对其犹如“鸡肋”,如果不流转出去,土地效益根本无从谈起。

死守一亩三分地的农民又如何?既要埋头种地,又要抬头看市场,他们往往首尾难顾。种粮不挣钱,经济作物风险大;生产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原始积累先天不足,后续投入难以为继……种种制约已使延续数千年的小农模式在市场立足艰难。土地碎化、分散,不仅对路网、水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带来不小麻烦,而且已经开始制约土地效益的提升。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直接走进市场,当农民不能充分承担市场作用时,龙头企业等市场新主体应运而生。他们的先天缺陷与农民恰恰相反,具有明确的市场主体色彩,却不掌握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土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法设法获得这一要素是龙头企业的基本生存条件。“公司+基地”“公司+农民+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民”等等,这些近几年不断出现的农企合作模式,实质上就是龙头企业为获得土地要素而做的探索和尝试。

土地从农民手中流出,配置到龙头企业等更为高效的主体手中规模经营,已经是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这一点毋庸置疑。

土地流转必须借助市场之手

由于自身素质限制,农民进城务工一般从事的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极不稳定。统计显示,务工收入已经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尽管务工已经为农民带来了比种地大得多的,但他们真正的后顾之忧并未彻底解决。

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做了社保换土地的尝试,即给农民上各种保险,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使之让出土地,变成城市人。但这些“洗脚离田”的农民仍然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茫然:面对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有限的保障常常让他们捉襟见肘;可以预期的物价飞涨,又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

如果农民让出土地,仓促入城,而没有解决其就业等根本问题,他们很可能沦为城市的赤贫阶层,造成了新的不公平。能否能给予足够的保障,是促使农民自觉进行土地流转的根本所在。

对于龙头企业流入土地则应该给予更多的税收和奖励政策,并且在现有政策条件下,允许其先行先试,开创更多的规模经营途径。起码,将龙头企业与普通工商企业同等对待是不可取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联系,使之具有了比普通企业更强的公益色彩,获得更多的优惠和支持当在情理之中。除了龙头企业,更应该培育引导农民自发形成规模经营组织,比如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合作社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从农民的技能培训和观念更新入手,使之具备应对市场的基本素质。

市场的问题还需市场解决。国有土地市场为什么能做得风生水起,甚至成为某些地方的“第二财政”,因为它有一个健全的市场交易平台和网络,土地是在甚至全球的范围进行配置。如果将农民的土地经营权,也像国有土地“招拍挂”那样置于完全的竞争平台上,相信农民流出土地将会有一个更为合理的回报。

值得欣慰的是,我省在这一方面已经向前迈出了一步。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有76个县、899个乡镇建立起县乡两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尽管这些组织的功能还停留在信息发布、资格审查、价格评估、合同签订、鉴证及管理等服务上,但已算是奏响了土地流转市场化的序曲。

链接

目前,我省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有转包、互换、转让、代耕代种、委托流转、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几种。其中租赁经营和股份合作是相对高级的两种形式,多发生在农民与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之间,其他几种基本为农户间简单流转形式。由于政策鼓励和政府引导的力度加大,土地流转形式出现了由简单到高级发展的趋势。而且随着土地整理、移民并村、林权改革等工作的推进,整村整乡土地流转的个例也有所增加,目前全省已经出现251个整村土地流转的村,1个整乡流转的乡。(稿件图片均由段伟华提供)

责任编辑:韩晓飞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土地

土地市场 找地神器

关注房天下太原特价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